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正文

A股ETF未来增长预测:提升个人投资者占比是关键

  • 新闻
  • 2025-02-07 18:40:04
  • 7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来源:富榜

  站在2025年初的时点,富榜试图预测国内ETF未来发展趋势,但如果仅根据今年以来ETF的大跃进式发展,就认为既定的事实将成为必然趋势,简单线性外推ETF规模会继续节节高,显然并不合理。

  过去几年,无论是股市和房市,都一再证明线性外推是投资的大忌。预测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变化同样如此,当2021年明星基金经理大行其道之时,谁会预料到2024年,主动投资会被被动投资在业绩和规模上全面赶超,成为行业的配角?

  如果摒弃线性外推思维的逻辑,就需要厘清目前国内ETF3.73万亿(wind统计,截止12月31日)规模,是高速发展的中继,还是中期趋势的顶部?

A股ETF未来增长预测:提升个人投资者占比是关键

  A股ETF空间还有多大?

  根据国盛证券相关统计,2024年6月底,美国权益ETF规模为7.2万亿美元,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为58万亿美元,占比为12.4%。截止12月31日,国内股票ETF规模约2.89万亿人民币,股票总市值约102万亿人民币,占比约3%,从数字对比上看,还有较大发展空间。

  再关注行业内不同类型基金规模对比。美国投资公司协会(ICI)发布的“美国投资公司协会2024年年报(2024 ICI Fact Book)”显示,截至2023年底,美国受监管的开放式基金(含共同基金和ETF)总规模33.6万亿美元,包括共同基金规模为25.5万亿美元,ETF规模为8.1万亿美元。

  截至2024年12月末,国内公募基金的总规模为32.83万亿元‌,对比上述国内目前3.73万亿元上市ETF规模, ETF在行业内规模占比仍然具有较大增长空间。

  A股ETF增长潜力在哪?

  但另一组数据,却可能预示着巨大空间下的增长隐忧。根据ETF各阶段中报和年报数据:2023年底,国内ETF份额2.0万亿份,机构持有1.2万亿份占比59.98%,个人持有0.8万亿份占比40.02%;2024年中,国内ETF份额2.45亿份,机构持有1.73亿份占比79.78%,个人持有0.72亿份占比20.22%。参考海外成熟市场ETF直接持有人结构,美国ETF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约60%。

  由于包括国家队在内机构投资者偏好越跌越买,而个人投资者面对下跌更多选择不加仓,甚至斩仓离场,所以虽然今年上半年ETF整体规模出现大跃进,但在持有人结构上却出现了跷跷板效应。

  国内ETF机构占比过高的数据意味着,未来机构投资者继续爆买国内权益ETF的空间已经不大,权益ETF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个人投资者。换言之,未来得个人投资者,得ETF天下。

  “营销+降费”公募内卷的价值

  ETF的崛起,既是市场生态进化的结果,也是投资者行为转变的缩影。由预测未来国内ETF发展趋势,衍生到第二个问题:如何提升个人投资者投资ETF的积极性和规模占比?

  事实上,在吸引个人投资者投资ETF上,公募基金行业已经在行动。

  首先是始于9月,风风火火的A500ETF行业营销战役让监管和基金管理人看到了个人投资者对于ETF的潜在投资需求。在10月份A500ETF首批成立公告中,个人投资者占比提升明显。

  根据首发上市日披露的数据,14只已上市交易/宣告上市的中证A500ETF中,个人和机构持有规模占比均值分别为73.5%和26.5%。作为对比参考,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中报数据中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达79.4%。

  这也解释了为何过去两个月要举行业之力营销A500ETF的意义:作为一只没有历史包袱的产品,配合刚刚起步的行情,A500ETF或许承担了优化ETF主流指数中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占比的历史使命。

  其次是11月行业巨头的带头降费率。11月19日,华夏、华泰柏瑞、易方达基金等多家头部公募宣布下调旗下“巨无霸”宽基ETF费率,管理费率统一调降至0.15%,托管费率统一调降至0.05%。随后多只ETF跟进降费。据同花顺iFinD数据,截至11月25日,全市场821只股票ETF中,采用最低一档0.15%管理费率的ETF已达到175只,合计规模超2万亿元,在整个权益ETF市场规模中占比超过七成。ETF降费大势已定。

  平安证券研报提到,此次ETF降费有利于降低投资者持有成本、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通过ETF入市。对基金业务而言,虽然短期内影响基金营收表现,但产品结构更为多元的头部基金公司压力相对较小,长期看持续扩张的ETF规模将加速以量补价。

  低风险ETF短板亟待补上

  除上述两大已有措施外,还有哪些招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个人投资者投资ETF相关产品的兴趣?

  回溯过去20年,海外ETF的爆发式增长,大多伴随着资产配置的投顾理念兴起。从养老金到保险资金,再到对冲基金和家族办公室,专业机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中对ETF的广泛应用,构成了海外ETF市场蓬勃发展的基石。

  反观国内资本市场,过去3年ETF的快速扩张,扮演的更多是牛市中主题投资排头兵和下跌市中稳定器的特殊作用,也构筑了中国ETF发展的独特路径。应该说,属于中国ETF的资产配置时代仍未到来。

  在营销层面,场内ETF营销和场外开放式基金营销差异较大。如果说开放式基金营销更加关注长期投资、价值投资的普世投教理念,场内ETF营销则需要强调资产配置的差异化功能。

  目前国内权益ETF产品构成看似百花齐放,从宽基ETF,到主题ETF、行业ETF、策略ETF、跨境ETF,各类ETF都在增长。但实则偏科严重,以机构为主的宽基ETF占据绝对比例。

  截止12月31日,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高达3596.27亿元,加上易方达沪深300ETF、华夏沪深300ETF、嘉实沪深300ETF,上述4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,累计规模逼近万亿元,超过ETF总规模的四分之一。

  紧随其后的华夏上证50ETF、南方中证500ETF、华夏科创50ETF、易方达创业板ETF同样也是规模担当,单只规模均超千亿元。

  除了宽基ETF,主题ETF、行业ETF、策略ETF也在增长,但并不亮眼。根据东财choice统计,国内主题ETF从去年底的3899亿元增长到今年12月31日的4500亿元,增幅刚刚超过10%。行业ETF规模从去年底的1766亿元小幅增长到今年12月31日的2100亿元。策略ETF截止今年12月31日也仅有201亿元。

  而如果未来ETF要真正起到个人投资者配置工具的作用,主题ETF、行业ETF、策略ETF的规模需要再上台阶,ETF产品得精细化管理需要持续优化。

  在股票型ETF中,华夏基金的宽基ETF规模最大,国泰基金的行业ETF规模最大,富国基金的主题ETF规模最大,华泰柏瑞的策略ETF规模最大。行业ETF和主题ETF相对于属于高风险高波动的ETF,需要提前布局等风来,但国内市场在提供资产配置中必不可少的低风险ETF上,目前几乎为空白。

  在低风险偏好市场环境下,稳定收益特征的ETF产品市场需求确定性较高。红利、红利低波、价值策略的场外基金产品的过往业绩可证,市场认知基础较好,亦符合监管政策导向,如果有相关ETF产品填补场内市场空白,或许将成为最先获得资金关注的产品品种。

  红利、红利低波、价值策略产品只是部分产品形式。等权重、行业中性、市值、质量、ESG均是目前内卷的ETF竞争市场中,基金管理人可开辟蓝海战场改进或设计方向。

  ETF未来或纳入投顾组合

  目前,国内市场的ETF作为场内投资品种,尚未在基金投顾组合的可投范围内,基金投顾理论上只能通过ETF联接基金进行配置,但买方投顾模式以资产配置和风险收益偏好的匹配为导向,更加注重基金的长期业绩和清晰的投资风格,ETF稳定的投资风格以及低廉的交易和管理费率,在“买方投顾”模式下的价值甚至超过宽基。

  未来,如果ETF纳入投顾范围不仅可以明确机构作为顾问角色的责任,为投资者提供策略研究、择时研究等增值服务,同时可以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行为,提升市场稳定性。

  一些券商已经在行动。据了解,2024年4月,中信建投证券推出一站式ETF投顾服务“e键投”。同年,中国银河证券也升级了以ETF为主要推荐标的的财富星ETF投顾服务。此外,各家券商ETF实盘大赛更是如火如荼,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已有包括招商证券、银河证券、国泰君安证券、国金证券、方正证券、平安证券、华宝证券、申万宏源证券、华福证券、财通证券东兴证券等券商举办ETF实盘大赛。有的是首次举办,具备后发优势,有的是已经举办了多届,这些比赛既活跃了个人投资者参与ETF投资的热情,也为ETF纳入投股投资标的有了一些前瞻性的探索与实践。

  始于9月末的本轮行情,题材股暴涨暴跌仍在盛行,不乏游资利用个人投资者追求短期高回报的不理性投资预期,这也是造成国内A股市场无法形成长牛慢牛健康牛的历史顽疾。“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。”如果包括监管、基金管理人以及券商能够一起行动起来,借ETF认知度的提升,帮助更多个人投资者从参与题材股的炒作转向借道ETF,以资产配置为目的的长期投资,那最终影响的不仅是优化国内ETF投资者结构,更是A股走出长牛行情的基础。富榜认为对于每一个市场角色来说,这既是一个新的起点,也是一次值得深入思考的机遇。

有话要说...